【易客吧】_全网激活码总代_激活码商城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门资讯 > 正文

热门资讯

释放你的艺术灵魂:探索迷人而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 (释放你的艺术歌词)

用户投稿2024-04-23热门资讯13

艺术字标识设计是一种将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迷人形式。它利用字母和符号的视觉元素来创造独一无二的标识,具有强大的识别度和情感吸引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字标识设计的关键概念,包括:

  • 艺术字标识设计的原则
  • 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的特征
  • 艺术字标识设计的类型
  • 艺术字标识设计的应用

艺术字标识设计的原则

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 简单性:艺术字标识应该简单易懂,易于识别和记忆。
  • 相关性:标识应该与品牌或组织的本质相关,反映其价值观和使命。
  • 独特性:标识应该与众不同,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 多功能性:标识应该能够有效地在各种媒体和应用中使用,包括印刷品、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
释放你的艺术灵魂:探索迷人而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 (释放你的艺术歌词) 第1张

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的特征

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字标识应该具有视觉吸引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清晰的沟通:标识应该清晰简洁地传达品牌或组织的信息。
  • 情感联系:标识应该能够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忠strong>非营利组织:艺术字标识设计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推广其使命和提高知名度。
  • 活动营销:艺术字标识设计可以为活动和活动创造独特的标识。
  • 个人品牌:艺术字标识设计可以帮助个人建立他们的专业形象和品牌。

结论

艺术字标识设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创建迷人而有效的品牌标识。通过遵循其原则和利用其特征,您可以设计出能够独特地代表您的品牌或组织,并与您的受众产生共鸣的艺术字标识。

释放你的艺术灵魂,拥抱艺术字标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让您的标志成为您创造力和个性的延伸,在世界各地留下持久的印象。


设计是什么?

我就是一开始没有分清这个概念,在第一次上设计课时可苦大了。 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 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 但是两者在这两项上的侧重是有很大差别的。 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注意细节 决定一个设计作品的质量的往往是它的细节,例如字体的选择,图形的构造,颜色的差异等等。 这些细微的差别 (nuance) 在体现作品整体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无论一个设计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便会失去魅力。 另外,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注意这些细节和它们的影响,就可能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灵感和方向。 变化与替换 从一开始学设计时,老师就不断地强调变化 (variation) 的重要性。 做一项作业时,我们从来不会去专门寻找它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试着把自己的各种想法整理出来,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从中再探索,不断地让一个想法把自己带到另一个想法。 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虽然最后的成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 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取代的。 今天老师提到 variation (变化) 和 alternative (替换) 的区别,我觉得挺重要的。 变化是寻找同一种表达方式的各种表现方法,而替换则是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 有时如果一个想法总是做不好,也许该寻找一个替换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想法的话,便应该看看它都可以有什么变化的表现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设计方案。 变化和替换的界限往往不很清楚,但是如果有个大的概念的话,还是会有些帮助的。 多领域的修养 我觉得学设计与做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领域。 我们的作业题目曾经包括污染,城市变化,爵士乐宣传,未来建筑的趋势,水的问题等等。 通常都是让我们自己在题目里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做出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 要想表达好自己的观点,必须先搜集很多的相关资料,对题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完成品可以是抽象的表现,但是想法必须是有形的,有根据的。 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在电脑上做出漂亮的东西,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我们学设计的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到处寻找资料,研究以及消化它们,然后再试着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想表达的概念。 没有完全理解某个问题时,是不可能有效地表达它的。 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纸一张,因为它没有清楚的内容.通过最近这几个学期,我的研究能力提高了,也重新认识了设计的含义。 计算机不是你唯一的工具 你知道设计师最好的朋友是谁吗?是照相机和复印机。 它们是做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与玩具。 图库的图像毕竟有限。 最怕的就是由于图库里没有完全合适的图像,所以只好妥协一张一般的,这样本来很好的想法也就无法发挥到最隹。 只要有机会,最好都用自己拍摄的图像。 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娱乐呢。 那复印机呢?太多人低估它的价值了。 死死板板地复印文件只是复印机的最基本功能。 我们可以复印平面的东西,立体的东西,拼凑的东西。 可以放大,缩小。 可以重叠反复地在同一张纸上印。 可以边复印边挪动里面的物件,会得出很多独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复印机里出来的东西通常都有一种它特殊的质量,利用好了,可以使设计作品增添光彩。 电脑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了。 但是你稍不留意,它可能就会变成坏朋友。 我们太依赖电脑了。 有时候连想都不想就会按键做个效果,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 但是这些自动化的功能经常会让我们错过一些探索的机会,也常得出被科技所驱使而缺乏特性的作品。 电脑不应该是答案,它与照相机,复印机同样的只是一个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省掉很多麻烦,做出别的工具做不出来的效果,但是电脑做出来的东西未必就都是好的。 打开photoshop的工具选单前,一定要想一想,这是我唯一的选择吗? 花哨的东西要少 那天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偶像歌手在台上唱歌,一会儿朝下面招手,一会儿跑来跑去,歌词空闲的地方还忙着跟大家打招呼,一点也没有认真唱歌。 突然觉得他和实力歌手的区别就跟一个自以为是设计师的人与专业设计师一样。 前者只注意着表现自己,而后者却是在专心表达某些事物。 有时候,把一个普通的东西,例如地铁时间表,或者杂志文章分页,设计的太漂亮,太突出,太与众不同反而会失去它的基本功能。 那些多余的花哨的东西影响人们去读真正的内容,就跟我从来都记不住偶像歌曲一样。 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 有一次,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让我一下子对设计明白了很多。 他指出我当时做的东西是受图像驱使 (image driven),而不是思想驱使 (idea driven) 的。 那时我很喜欢在photoshop里隋便拼凑一些图像,自己觉得看起来很酷,以为加上个标题就成了一个作品。 但是老师看了说这些只是一些拼凑的图像,你并没有给它们输入任何意义,所以对别人也不会有意义。 要想超越这个层次,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图像应该服从与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独立的装饰品。 文字排列的设计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文字排列的设计 (typography) 应该像玻璃一样透明。 它应该正确地反映文字的个性与特征,但是同时应该透明得可以让人看穿。 如果字体或文字的形状本身所说的,比文字中所要表达的还多还强烈的话,这种设计选择就等於自己把自己锁起来了。 招贴应有的活力 关于招贴,基本上,招贴(海报)有两种类型,1) 资料提供 (informative),2) 说服引导 (persuasive).资料提供式招贴协助观众获得必要的知识。 最好用独特的方式,比如利用图像或比喻来让招贴里的资料易懂易记。 说服引导式招贴则是诱导观众在某事物上的观念倾向。 也可利用资料提供来达到这个目的。 招贴是个独特的东西,它给你非常大的面积与空间来发挥,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利用这一优势,还按照设计书皮的思路来设计招贴,这样的完成品最后看上去只会像一张放大了的书皮,失去了招贴应有的活力。 一般来讲,招贴有三个可读入的层次。 远距离时,它应该有一定的特征把你吸引过来,中距离时,你应该能够了解这张招贴是关于什么的,非常近距离时,则应该可以读到其他的细节。 招贴有它自己独特的使命,把握好的话,发挥是无限的。 好的想法与好的制作 那天翻出最初学设计时的作品草稿,觉得那时候真的是什么也不懂。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 每个设计构思都有适合它自己的语言。 风格不应该只是一种死板而美观的外表,而应该利用来表现思想。 有的人偏爱“数字化”的风格,所以什么东西都做成那种样子,这种习惯性的东西使本来的特点麻木,丧失代表性与意义,成为纯装饰的玩意儿。 我以前一直以为好的设计都有一个特定的所谓的“样子”,比如很酷,很细的线条,模糊的文字等,其实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话,滥用它们只不过会使你的作品降质。 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擅长,这才使设计的作品丰富多彩。 面对一个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寻找最能发挥自己的解决方法。 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马虎。 有时候,有的想法最适合用影像合成来表现,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信心与能力做得好,做得有说服力的话,不如另找自己可以表现的想法。 作为学生,我们经常以为把自己想要做的告诉老师就可以了,初学设计的学生经常会拿着一张潦草的手稿说到,虽然你们看不太出来,但是我想的是这儿有一个跑步的人,后面有旋风,还有特别酷的色彩效果…… 老师只好说,你说的很好,为什么不做出来? 然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没有能力做出他想像的东西。 设计并不只是一个想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制作的问题。 有效的结合两者,才能得出好作品。 事必躬亲 这两天都忙着印出最后的完成品,再贴到可以展示的板子上。 我真是服了我自己了,都做过不知多少次了,还是会把板子裁歪,把表面弄脏,更笨的是,还又把手指头削掉一点……我们班里有少数的一两个人每当做这些最后的完工时,都会到专业的印刷店让那里的人全包,印啊,帖板啊,裁剪啊,据说做两张大海报一共要花约$60.在我们学校里印才$10,当然还得自己买板子什么的。 她们觉得挺值得的,做出来都专业极了,亮亮的。 可是我总觉得在学习作业最后加这么道程序,有点……反正明年的展览模型课要小心不要和她们一组。 这个世界上互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去年夏天在北京买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构思与创造-写作技巧论”,潘大华著。 本来是想用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但是越读发现书里的许多内容其实对我学习设计也有不少帮助。 通过不同的方式,设计与写作都是在表达,在沟通。 好的设计可以讲一个故事,好的写作可以让人看到一幅画不出来的画。 这本书讲到很多非常有意思并且非常关键的概念,例如“看见”与“发现”的不同,获得灵感的基础是信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比喻与象征,烘托和对比,如何观察与表现生活的大角度和多角度,疏密与虚实的关系,主题和节奏的需要等等。 虽然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但是我觉得任何做跟创作有关的人读来都会受益。 这让我又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互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几乎什么都可以和什么联系起来,真是越想越有意思!回想起来,直到几年前,我是完全不喜欢学习的。 作业就是任务,做完做好就扔在脑后了,知识全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学习的看法好像完全改变了。 我现在觉得学习就像在做游戏,在解一个很大很大的迷。 解不解得开不是关键,关键是,只要我学习,往前走,我之前积攒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就会渐渐地自己拼凑起来,而我看着它们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而且学习再也不只是上课听讲,已经和生活混为一体了。 这个变化和我在R*B*的半年生活体验有关,和大学里的教育方式有关,和很多事情有关,而且和我学习设计非常有关。 说不太上来,但是这短短的几个学期的设计课一定是影响了我很多,我开始学着去思考,去寻找,去理解,去欣赏,去评价,去表达。 过程相当重要 做设计时,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完成品,但是作品一般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这中间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大部分在完成品上是看不到的。 这些过程相当的重要,因为就连想法也是逐渐成熟的.学习如何“学习”最近真忙啊。 这学期我一共拿了三节课,一节是网络设计,一节是形象设计,还有一节是一个特殊的与清华大学设计系交流文化的设计活动,主题是“水意识”。 形象设计的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挑战。 过去这节课的内容是研究各类企业形象,然后摹拟一套视觉系统。 但是今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状况,正好我们大学里的综合学院需要一个新的形象,而老师想,拿来做设计的再好不过的人选就是我们这些设计系的本科学生啦!同学们都为此感到很兴奋,因为这不但相当于一项真实的设计工作,而且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将会出现在学校的信笺上,网站上,宣传单上,纪念品上.... 真正的设计“形象”前,我们要做很多调查和研究,搜集各类相关资料,再仔细分析它们。 不但要准确理解这个新形象的需要,还要确定它所代表与能够代表的特征。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综合学院的系主任,访问他对这个新形象的期待与要求。 我们当时问的主要问题包括:这个综合学院是什么?与其他学院或其他学校的综合学院有什么不同?如果它是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它的观众都是谁?等等。 (在这里,暂时脱离一下设计,讲一下当时系主任对我们学院的教育方针的形容,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他说我们学院是“学习”学院,不是“教学”学院。 所谓的教学学院就是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已有知识,而在学习学院里,学生来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环境。 在这种学习学院里,很多课程的基础是研究和试验,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因为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地在被发现。 据他说,学问也分两种,一种是基本学问,还一种是应用学问。 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分学院都是应用学问的学院,是相对更有目标的学习,比如医学院是为了医治疾病,建筑学院是为了完善建筑结构等。 而综合学院包涵很多以基本学问为主的子学院,例如天文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 知道地球如何在宇宙里运转转,并不会对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做出各种独特的艺术品也不会改变世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但是这种对基本知识的渴望来自于我们人类的好奇心本性,而我们的综合学院非常鼓励这种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和表达的热爱。 )系主任最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如果你们毕业时发觉自己懂得更少了,对知识的渴望更强了,那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我们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了又有一阵子没写笔记了,最近真是又忙又懒。 上个礼拜四我们班级组织到下面那个州的一个大型印刷基地 (GAC) 参观学习,去了两天。 以前只听过老师说,这回自己真正目睹到了整个印刷过程。 虽然还有些地方不是很懂,但是去一趟还是长了不少见识。 除了设计,还有这么多这么复杂的制作过程,想想挺有意思的。 我们还参观了那边的中国庭院和一个设计工作室 (ziba design)。 从我们给学校设计标志的过程到这些专业的地方参观,觉得我们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了。 虽然这有好处,我还是有些不习惯。 再过一年左右的学生生活就该找工作了,唉。 因受限而被释放You are freed by your limitations ——因受限而被释放。 这句话是第一次上设计课当老师发觉一项作业题出得太广,造成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时说的。 后来经常不时地听到,越发觉得有道理,并且在设计实践中深受体会。 如果给自己一个较具体的范围,总能在其中越挖越深,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然的话,最终会发现自己只是在打圈圈,所有的问题都只浅碰表层而已,毫无意义。 就拿我们现在的作业来说把,主题是“水”。 如果不深入研究水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只凭表面认识来入手的话,所得到的也只不过就是“缺水”,“水很美”,“水被污染”之类等简单化了的题材。 经过几个月的资料搜集,我们大家都在水的主题里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有的人对水与人的精神关系做了不少研究,发现水是最容易出现在梦里的元素之一,从中得到启发。 有的人对水分配的不平衡感兴趣。 有的人对水的政治化感兴趣。 有的人研究水和大气的关系。 有的人研究水所造成的视觉奇像。 有的人搜集了许多有趣的水数据,比如种一个西红柿需要多少水,造纸又需要多少。 我对水的使用比较关注,发现我们的一大部分净水都因为欠缺的系统所流失和浪费了。 有了主题,有了实据,当然也就有了内容。 目标明确,发挥起来也就自如多了,不会被太多选择而绊脚。 另外,具体的出发点并不等於狭窄的概念,反而往往更容易表现大主题。 现在班里已经出现很多有意思的作品了,它们都是凭空想不出来的。 学而后知不足一个夏天过去,又开学了。 这个暑假在北京过得很充实。 有学校的活动,自己找的工作实践,去了各式各样的展览,接触了许多人和事物,自己也想了很多,有些想法更坚定了,有些想法改变了。 很庆幸很多经历没有等到毕业后再去尝试,我过去只会空想或者不想,把太多事情理想化,现在认识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头脑还比较乱。 现在剩下约一年的学生生活,这段时间我会好好想一想的。 刚回到学校时还有些不习惯,但是一开始上课,马上就恢复了过去的那种气氛。 真的,学习是个很有力量的东西。 就跟上次那个系主任说的一样,我越学越觉得学得不够而且想学的越来越多,想知道的越来越多。 能够享受学习是一件很累但是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他对设计的态度与热情一下子就感染了我我们设计系除了主要的几位老师以外,还因特殊需求邀请特邀老师来讲课 (guest lecturer) ,一般来说一半一半。 特邀老师往往都拥有很成功的设计工作室,这样他们可以在某些领域里提供最专业的知识。 我们觉得最可贵的是,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听到很多关于外面世界的看法。 这个学期教书籍设计的就是一位十多年前毕业于我们学校的特邀老师。 他很有意思,迫不及待地想把他体验的一切告诉我们。 本来今年夏天通过设计实践我对设计曾经一度非常失望,但是他对设计的态度与热情一下子就感染了我。 嗯。 什么都不能太绝对。 真正的设计回顾过去的笔记,觉得自己对设计和艺术的认识都太简单了。 我现在对艺术虽然还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对设计肯定是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了,但是仍说不太清。 设计是不能一言概括的。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今天的设计有很多层次和种类。 但是我喜欢最简单的把它区别为设计和“真正的设计”。 设计这个词最近实在是被滥用的太多了,好像什么都可以叫做设计似的,尤其是电脑的发展(也是滥用)让人们把滤镜过的图像,时髦的色彩,还有花样的版式作为设计的标准,这是个很讨厌的现象。 设计是为了一定的沟通和传达目的而做的,使用的所有元素应该都有实际的根据和充分的理由,设计的存在不是为了告诉你,“你看,我是一个设计,酷吧!好看吧?”而是有它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它是一张海报,它要明确地告诉你它的内容,如果它是一个形象,它要真实地传达它的特点。 一般的专业印刷品,包装等都算得上设计,但也仅仅停留在设计,尤其是商业设计的层次上。 因为它们虽然基本上都是以传达信息为主,但是为了增色,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一些“花招”,而花招则是真正的设计最忌讳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把传达的成份推到最高,用巧妙易懂并且印象深刻的方法表现出来。 有了诚意,创意才会有力脑筋急转弯怎样才能跳出框框,打破陈规呢 (think out of the box)?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在一个房间内,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看上去像水的毒药。 几分钟后,会有一个人进到这个房间里,他会去喝那杯子里的水。 这个人不懂英文,也不认识国际标志。 一位设计者被给予一根铅笔和一张纸,要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想办法阻止那人喝水,条件是不许碰杯子或者那个人。 如果你是这位设计者会怎么做?在纸上画一个喝水的小人,再在上面画一个大“×”吗?还是画一个骷髅,再画一个箭头指向杯子?其实办法不止这些,如果你把铅笔掰断,丢到杯子里,那个人不是自然地就不会去喝了吗?或者,你可以等那人进来后往杯子里吐痰,甚至往里面尿尿!没有人说不行啊,都在条件之内,而且效果保证好!这个脑筋急转弯是有点那个什么,但是怎么样?有帮助吗?随意放松的好处昨天瑞士设计师 Jean-Benoit Levy 来我们学校做了一个关于海报的演讲,挺有意思的。 欧洲人还是有欧洲人的特点,非常富于表达,我很希望能吸收一些他的风格。 因为我们课堂比较小,各各老师的理念又比较接近,结果慢慢的大家的作品都有很多相似处,这样可不太好,还是得把眼界放宽些。 回想最早学设计的时候,我一心就是上课,做作业,总觉得挤不出时间去翻书,看展览,或者听讲座什么的。 我觉得很多学生都容易犯这个错,总以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做作业上,作品肯定最好。 其实真的不然。 去一个活动大概不会对你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是去了十个,二十个,五十个后,每次听到的看到的就会不知不觉地积累起来。 不过去展览讲座等不能太盲目。 不要死要求自己每个活动都一定去,也不要过份期待这些活动对自己的帮助。 因为每个人不同,每个人被影响的方式及程度也不会一样。 至於笔记,我是觉得除非听到一句特别棒不想忘的话写下来,其他时候最好别记笔记,随意放松的听就好了。 老师也不一定永远是对的差不多是上个学期吧,就是做“水的计划”的那阵子,我开始变得比较会独立思考了。 我们这个系很难考,要赌进半年的时间,经历两次选拔。 那阵子为了入系每个人都是拼了命的,由于大部分人都不懂设计,老师自然就成了神仙。 入系之后,我们不自觉的还保留着对老师的强烈倚赖,老师不开口,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水的计划是个很特殊的活动,因为前所未有,试验性很强,什么都是走着来,作业什么的都是相互商量渐渐形成的,和平常要求很具体的课程大不一样。 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因为除了做作业,我们还得出作业,大家意见很难统一,头疼极了,但是也对我们起了不少影响。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发现我更有主见了。 我慢慢觉得老师也不一定永远是对的,至少我不是从来都认同他。 这并不是说我不听他的了,我还是很认真地听他所有的评论,然后有选择的吸取。 我开始认识到我们的出发点有时并不一样,重视的和思考的也会不一样。 我越来越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我想这也是老师希望我们努力的方向。 小组合作还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就是小组合作。 过去考系的那段时候,压力很大,每次作业我第一个也是唯一想到的就是,我得做一个特别利害比别人都棒的作品,然后就想啊想啊想,总是想不出来,看到同学有一个很独特的构思就恨自己怎么没想到。 由于水的计划,我们第一次真正接触了合作。 小组成立后,最初需要的不是构思,而是每个人单纯地去寻找对主题有帮助的资料。 大家有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兴趣,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对我们研究讨论非常有帮助。 这让我突然醒悟到,做设计怎么能就是为了做压倒其他人的作品呢?重点是参与,贡献,传达啊。 我对作业的态度就是在那时一下子变了。 当时我同时拿着另一堂课程,传达策划,主题是未来建筑。 我没有马上去找所谓的最隹答案,而是认真地分析了资料与自己,希望能真正在这个题目上说些什么,同时丰富我们所探索的主题范围。 奇怪的是,我这么想了以后,构思反而来的容易多了。 做做那些不费脑子的零七八碎的事明天我就要搬出家住了!其实这个决定也挺突然的。 虽然在美国大部分人上了大学都会离开家,我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过去家离学校很近,在家住即方便又实际。 但是今年夏天我们把家搬到了远离城市的一个地方,按同学的话说就是乡下。 这儿靠着山,环境和空气都非常好,但是一开学我才发现,这儿太----远----了!每天开车等车换车实在不是办法,我也第一次考虑到了搬出去。 找房子还挺好玩的,查校刊,打电话,去参观。 学校附近有一大片住宅房子,都是按单间出租的,我以前从来没去过,一去看和电影里的很像。 我找的那间挺不错的,很便宜,破破的,半地下室,正好里面还剩了些旧家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要搬出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又找了个实习兼工作,下个星期开始。 在一个设计工作室,主要是打打杂,整理材料,做些准备工作,偶而也会接触些实际设计。 同学们好像因为听起来跟“打工”差不多都不爱去,其实我反而更喜欢这样不完全做设计,因为在学校做的已经够多了,在那儿我倒原意做些不费脑子的零七八碎,同时了解一下美国设计工作室的环境和运转方式,有机会时早些增加点经验还是好的。 工资不高,但是付房租什么的没问题,所以正好互相抵消了。 嗯,马上我就要完完全全地忙起来了,试试看吧!艺术与设计是互补的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做设计的和搞艺术的常常对立,互相看不起。 做设计的觉得搞艺术的从来都不用大脑,整天隋心所欲地玩弄颜料,搞艺术的觉得做设计的从来不会有感情,整天对着电脑跟机器人一样。 其实这都是对对方了解的太少所造成的。 我觉得艺术与设计是互补的,互相可以学到的非常多,单钻一项的话会错过很多。 另外,艺术与设计虽然有很多根本的不同,但是很多情况下它们并没有那么不一样。 设计不是全部其实,不仅仅是艺术,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都会增加你对设计的认识。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上了综合大学,而不是小型的艺术学院。 到现在为止,我拿过的其他课程包括心理学,语言学,新闻媒体,天文学,电脑程序等等。 每节课都非常有意思,而且都多少与我学的设计有间接的联系和帮助,像心理学里讲到的意识现象,语言学里人对不同语言的接受方式... 现在入了设计系后拿其他课程的机会就少了,很容易整天被设计包围,我得时常提醒自己设计不是全部。 说到这儿,想起上次VSA设计公司的主席来演讲时向我们设计学生们提的建议。 他说,别一下课就去翻设计书籍,爬山去吧,钓鱼去吧,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吧。 确实,设计本来就是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如果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体会生活的话,设计的作品里怎么可能有生命呢?所以,了解其他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多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话,对设计的认识会自然加深的。 ?……很矛盾。 我觉得我认为的设计和很多人都不一样。 虽然我经常试着解释设计,可是我自己其实也经常觉得模糊。 设计真麻烦,分好多种,教室里的,工作上的,理想的,实际的,个人的,公益的,商业的,当然好的设计应该可以很好地平衡众多因素,但没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到那个特邀老师的设计工作室leonhardt-fitch上课去了。 到现在我去过大概三家这样的工作室了,非常非常大,也很有“设计感”,有一些独特的家具,贴着各种招贴,工作人员都嘻嘻哈哈的,还有单独打电动的休息室,典型的设计学生向往的地方。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怎么想去这样的地方工作。 觉得冷冷的,可能是与美国的商业界有着直接联系的关系吧。 我还是比较喜欢教室里的设计。 再说今天上课的事,我们开始要设计公司年报了,中间要懂得一大堆经济上的事,我听着头大死了。 我们现在真的是越来越接近实际,不像刚学设计时那么自由了。 公司形象与年报设计好像是美国设计界比较更大的部分,也是我们学业里相当重视的部分,我两个都不喜欢。 资料设计我另外的设计课是资料设计。 资料设计是设计里最实用的,包括时间表,地图,地铁线路,表格,路标等,听起来好像比较枯燥,但是非常重要,而且设计好了的话能起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关作品

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作品名:十六只鸟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 无定型机器人作坊 (美国)材料: 机器人装置作为第一个“无定型机器人作坊”膨胀技术的多重雕塑装置,“鸟儿们”通过对动作、图像、比例和声音的研究体现出对生命循环的沉思。 十六个巨大的白色编织物好像是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鸟,又像是一只蝙蝠柔软而无生气的萎缩残骸,或者是经过时间侵蚀的棱纹建筑物遗迹。 当参观者走近,这些枯萎无生气的东西就会逐渐充气膨胀,加长变大为锥形,舒展成优美丰满的羽翼。 它们的固定旅程是:由伺服机控制的空气囊鼓动产生缓慢而优雅的拍打动作。 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动作形成一种持续而有节奏的微风声。 在短暂的飞行后,这些鸟儿走到了它们生命的尽头,从其顶端开始放气,萎缩成原来的状态。 《十六只鸟》的艺术家来自美国。 他拥有一头乱发并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思考作品。 如果读者中有曾经在美术馆看过这个作品的话,会搞不清楚为什么作品名称是《十六只鸟》,但是现场只有十五只鸟,另外那只鸟在展厅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踪影。 关于这个作品最有趣的一个幕后话题是,其中一只鸟在运往中国的路途中神秘消失。 最具未来感的作品作品名: 行走的头艺术家:Stelarc (澳大利亚)材料:机器人系统这是一个直径为2米的自控交互式行走机器人。 它有六条腿,垂直安装在其底盘上的液晶显示屏由计算机成像显示出人头像,象征“头脑”。 头脑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以配合所显示的头像动画。 机器人带有超声波扫描传感器,可以感知是否有人从它前面经过。 无人经过时,它会坐在原地不动。 一旦有人进入展示空间,它就会站起来,从预排程序库中调出一些动作指令进行几分钟舞蹈表演,然后停下来直到再有人经过。 机器人活动的舞台直径约为4-5米,其传感系统会探测它是否已接近舞台边缘,使它及时退回转向。 这是一个真实-虚拟并存的系统,其机械腿的动作是真实动作,而其显示屏中面部表情的点头、转动、倾斜、眨眼等则是虚拟动作。 通过压缩空气的旋律和机械声音,行走的头也可以发声。 该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三维模型来驱动,由运动图像菜单来控制其具体动作。 整个机器人是以压缩气作用作为运转动力的。 《行走的头》的创作者,艺术家Stelarc,也是媒体报道的《六腿机器人让您开眼界 》的创作者,向我们展示他的另一件作品《手臂上的耳朵》,这个耳朵内部装有蓝牙耳机,可以“听到”我们的对话。 最具神话色彩的作品作品名: 铁床贼之路艺术家:让.迈克尔.布鲁约尔 (法国)材料: 电子机械床装置(达玛斯忒斯(Damastes)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强盗,外号铁床贼;)“铁床贼之路”是一件雕塑作品,由21架白色的医用床及悬挂在其上面的21根荧光日光灯管组成。 这些床在计算机的设定和同步操作下处于一种永远舞动的状态。 它们在表演一场芭蕾舞剧。 每张床都配有一个剪式千斤顶,使床的垂直运动幅度能从距地面38厘米到81厘米。 床的上面还装有控制位置的机动装置,可以使床垫某一部分的旋转角度达到0-70度。 其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完成。 这21张床由一个个人计算机的数码音响系统连接在一起。 计算机可发布并同步其运动程序指令。 床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从而上演着场面宏大的芭蕾舞。 床下面的格架在舞动中发出变化多端的吱吱声,恰好组成了这场芭蕾舞的配乐。 “铁床贼之路”所安置的房间将全部铺满厚厚一层枯萎的叶片,并通过定时喷雾来保持其湿润和芳香。 除了其审美意义和隐喻性之外,这些叶片也能遮盖住每张床下的电路控制系统。 根据装置展出的空间条件,床可以摆成一行、一圈或是其他队列形式,但总是严谨而有规则地连接在一起(床间距根据其条件限制可以在90-115厘米的范围内)。 床上配有床垫、枕头、床单、枕套以及白色的毯子。 荧光灯管悬挂在每张床中心上方2.10米处。 它们和床一样按照非常精确地方式排列。 最富情感的作品作品名:因缘艺术家:昆特·亨特斯莱格尔 (奥地利/美国)材料: 沉浸式虚拟现实装置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一个渐变的视听装置。 作品呈非线性展开,冥想的宁静紧随着混乱与骚动。 看似不适且颤抖晃动着的三维人形悬浮在空间内,彰显出这个装置的活力,其运动制造出一种嗡嗡作响的声音效果。 这些三维人形像木偶一样悬挂在绳子上,在注入亲切而又暧昧的人类生活意识之后,它们就像傀儡一样在绳子上乱舞。 “因缘”(Karma)一词恰好也是多人电脑游戏“虚拟竞技场”中一个物理仿真体的名字。 “虚拟竞技场”或是“三维实时装置”中的“因缘”都描述了对重力或动能力等物理法则的模仿。 在“因缘”/细胞中,三维人形的运动和动作由一个附加的声音软件合成,它们在空中合成一条动态声轨。 在多个人形构成的交响乐队中,每个人形都是其中的一个乐器,他们各自的“运动和情感”变化,形成了多层音效空间。 无论是三维人形动态的实时组合还是其音效建构,在艺术家为它们设定的脚本内,都能够展开变化万千的情感表达。 最拓展视听的作品作品名:声音绘画艺术家:金基哲 (韩国)材料: 互动装置声音是作品中的要素。 由于声音无法被观察到,它作用于大脑不同于视觉感受的部分,因此,通过作品,艺术家在寻找一种方式“看”声音。 想法源自佛教的《莲花经》 。 原意是说:当我们正在遭受苦难,我们讲avalokiteśvara菩萨的名字,他便可以听到,并帮助我们达到涅槃。 因此,艺术家从2001年开始试图所做的作品皆具有“观音”的含义。 这种风格的作品创作告诉我们菩萨的名字。 avalokiteśvara菩萨的名字翻译成韩文是kwan eum ,意思是“观音”。 声音绘画通过思考为何我们不能描画声音、怎样才能描画声音,艺术家的答案原来是如此的近在眼前:铅笔和电阻器是同样的工具,那意味着只需赋予铅笔以电阻器的功能。 声音是纯正的正弦波,声音并不酷,但可以感受到这种原始的真实感……最全球化的作品作品名:地书艺术家:徐冰 (中国)材料: 互动装置《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 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被卷入当代生活,就可以读懂它。 通过这本书的“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观众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转换为标识的对话在艺术家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创作开始,称它为“天书”,因为世上没人能读懂;用这套“标识语言”,艺术家又写了一本让说任何语言的人都能够读懂的书——《地书》。 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地书》的作者,艺术家徐冰和助手在电脑前观看标识语言的对话最铭记于心的作品作品名:不朽的使命—石棺艺术家:etoy 小组 (瑞士及其他多国)材料: 集装箱,发光二极管装置这是网络艺术先驱etoy小组的最新作品,并宣称是信息技术数字时代的后生命崇拜。 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就在不断推进,涉及有关存在的主题,诸如守恒与失忆,未来、现在和过去,以及生命和死亡。 作品大胆地将这些主题植入数字交流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不朽的使命—石棺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所选择的“飞行员”在肉体死亡后仍能够在时空旅行中得到永生。 在“奥秘胶囊”中存有飞行员的综合信息数字化肖像,从而使他们虽死犹生。 肖像由多种元素组成:附加了诸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和法律关系等标准信息,还有遗嘱、合同等法律文件。 更进一步的信息深入洞察到“飞行员”的生活:他(她)的传记、消费模式、社会关系网图示。 作品的可视部分包括多种数字照片:“飞行员”本人各时期的生活照、亲友照片、以及360º扫描的全息肖像,还有录影胶片及会面场景。 这些信息中也有音频部分,诸如本人的声音采样、亲友的声音、最喜欢的音乐等等。 而根据发送时间表进行讯息储存等内容也包括在这个计划之内。 如果“飞行员”本人希望的话,甚至还可以储存他们的骨灰。 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许无政府主义的音调,且忽略了目录或论文等固有程式——但这具情感飞行器仍然会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不朽的使命—石棺》刚刚运至美术馆前广场最令人驻足的作品作品名:接触我艺术家:blendid 创作团队 (荷兰)材料: 互动装置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个互动装置,创造出个人图像,并且将其展示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中。 装置的尺寸可以变化,从而记录并且展示完整的人体尺度。 在互动中,参与者将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其他物体与磨砂玻璃表面接触,互动的结果是玻璃板会留下某些烙印,继而创造出图象。 图像会作为玻璃板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在没有其他互动的情况下展出一段时间,供大家参观。 《触摸我》的艺术家投入的在自己的作品前留下影像参与者从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而他们所创造的额外印记还会被永久保留下来,作为作品的一个部分。 最亲密的作品作品名:亲密的交流艺术家:Transmute (澳大利亚)材料: 互动/远程通信/机器人装置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式交互装置,可以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同时以身体动作互相交流。 每个参与者需要使用一种叫做“身体板”的物理界面。 通过在这个“巧妙的家具”上轻轻移动他们的身体,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亲密交流”。 由数字肖像、多波段声音和触觉反馈所创造的“世界”就这样在“亲密交流”的影响下展开。 《亲密的交流》的艺术家们在布展现场有序的分工合作尽管参与者身处异地,不能直接看到或听到对方,但这种共享体验可以使他们逐渐形成相互间感官的亲密关系。 因此,在作品生态系统中,参与者被聚焦于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焦点上。 最亲近大师的作品作品名: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艺术家:缪晓春 (中国)材料: DVD投影,全境灯箱装置绘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蓝色背景上分布着一系列如群星闪烁般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是十分少见:飞动的天使和十二门徒环绕着极具古典美的耶稣。 画的前景上并没有突出宗教气息;相反,米开朗琪罗着力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动态,彰显出其艺术大师的风范。 新媒体艺术作品《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正在布展缪晓春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据自己的身体创作了电脑雕像,并以其置换米开朗琪罗画作中的所有人物。 他严格遵循原作中的视觉结构,在虚拟空间中安排这些替身。 通过娴熟地运用数字技术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开了五个不同的透视点。 这一技术使艺术家能像游客一样在作品中漫步。 通过探索“绘画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壁画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从而为观众提供得以窥探此中奥秘的视角。 最有趣的作品作品名:生动的厨房艺术家:Stefan Doepner, Jan Cummerow (德国)材料: MIDI驱动系统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构成。 我们使用这些“黑盒子”比用最简单的工具,如铅笔或锤子更顺手。 技术开发的复杂性,机械和电子的日常设备并没有进入我们的观感。 在系统的背后,创造过程和条件,是没有透明度的。 这个论题贯穿于发展和发明应为我们服务,让我们使用的设备简单、有效。 “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提供观众探讨他/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动化和生活义务的机会:在瞬间内平凡的环境会产生审美的情感。 作品通过将一个标准化的厨房配备无所不有的设备和工具,所有设备运作到一定程度,厨房家具及家居物品便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使他们自己诗意的发出声响,而且不断强化好像要脱离其环境。 但是它们的功能并非是通过使用来产生,它们有自身的活力。 有如一个乐队,厨房设备、工具和箱子、椅子、桌子有节奏的跳跃。 然后它们的动作逐渐放慢,灯光变暗。 最晕眩的作品作品名:你在哪里?360度全景艺术家: 卢克·库彻斯恩 (加拿大)材料:实时三维控制系统装置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 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等级0的时候,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犹如航海时用XYZ三个坐标定位。 处在等级+1的时候,世界变成了一个混合体,充满了图片、声音、文章以及作品创作者的物品。 当到达+2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分子”化的世界,各种物体都变成了微粒,自然构成的光影组合而成了世界,让人回想起19世纪印象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孕育了抽象主义的雏形。 当继续上升至等级+3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庄严的山川幽谷的风景,充满了18世纪独特的绘画思维格调。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如果启动的话),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 在这个作品中,主体(演员、观众、参与者)控制了自身的状态:他/她的位置、他/她的行走路径以及速度,或许会更为有趣的是,可以决定他/她将在哪个等级中“生存”。 最好玩的作品作品名:飞艇攻击艺术家:知识机器人研究小组 (瑞士)材料: 互动装置“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表述的是在一个假想的关押地点,嫌疑人的公民权利或其战俘的法律地位被悬滞。 在互动装置中,克里斯蒂安·胡伯勒,亚历山大·塔查塞克和伊冯·威廉共同创造了一个无可名状的流动权力的随意空间。 进入房间内,参与者被一群黑色气球环绕。 银色飞艇徘徊在头上,非常脆弱并轻如鸿毛。 飞艇装有一个具有方向感的照相机,不断向四处扫描。 相机的程序设定为跟综距离最远的一个气球,但同时也对人身作出反应。 回避飞艇的袭击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尊重它脆弱的科技,不愿予以还击。 这个不知疲倦的,被叫作 白色至上 的匿名攻击者,使人感到畏惧,有时亦颇为滑稽。 在这种让人感到压抑的环境中,一个匿名男声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 它带有指挥的语气,第二个声音回答赤裸裸的强盗。 通过这种方式,装置暗示囚犯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时的地位,他们在这里 是非常真实的。 但他们法律上的存在是被否认的不在场 。 此外,房间还有电脑显示器敦促观众的介入。 按下按钮逃脱指示是模糊的。 艺术家利用软件代码作为创作媒介,设计并模拟数字行为,而不是人物或形象。 程序不仅可以重新启动,还可以改变自身,使“白色至上”失去控制功能。 如果有足够的观众采取主动,程序会引发打断男子独白第三个声音:“赤身人/在此,就在眼前”!结束赤身人的语言徘徊,白色主权的马达停止。 最数字时代的作品作品名:信息漩涡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德布朗德 (德国)材料: LED 网络装置以2000年在凯马博物馆参展的“矩阵”,2004年欧洲多媒体美术展的“词汇”,和2006年在格罗宁根·屈米博物馆的“意味”为基础。 作品由210 个带有各种图标的LED嵌板组成以展示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的表征,形成一个21米长3米高的大屏幕。 “信息漩涡”运用LED,使每个嵌板看似一个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动电子招牌的一个像素,文字和图标的混合创造出不停的对话并形成的叙事的一个场景。 最喧闹的作品作品名:zgodlocator/version zII艺术家:赫维戈·怀瑟 (奥地利)材料: 电磁影像雕蒴装置是根据计算机硬盘上的磁原理来组合带有磁性的金属微粒。 这些微小的金属颗粒实际上是磨碎的电脑零件:电路板、硬盘驱动器、处理器、监察器屏幕,等等。 这个磨碎的硬件沙尘被铺放在可以突然引发转变金属微粒的电磁格段上。 他们产生磁刺激反应形成的奇异和突发性雕塑似的变形。 这些颗粒看起来就像是黑色金属材料,如此美丽。 观众还可以通过旋转表盘来改变产生的图案。 因此,颗粒状的计算机网格,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惊奇和不断变化的形状。 当然,不像电脑硬盘,zgodlocator/版zii并不关心长期存放文本或图像。 它的主题是动态模式。 如果有记忆,也是很短和随时变化的。 在zgodlocator中,磁性成为一个存放处,并是操纵和处理信息原始形式的地方。 作品的意图可能是强调发生在一个电脑环境中不断再生的信息。 它同时用微妙的方式结合视觉和音响效果。 各种各样的麦克风和电磁感应器设在电子土壤中捕捉硬件的声音。 作品中的程序编码把原始的音频转换成图形,化为颗粒景观。 最具游戏感的作品作品名:北京加速器艺术家:马尼克斯 (荷兰)材料: 互动装置艺术家在访问北京后感受到北京飞速的变化,体会到一个加速迈入现代化城市的活力。 北京加速器所面对的正是速度对现今城市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类似于一个以前的作品:全景加速器。 但是北京版通过优越的设计增强画面感,使观众的体验更为直观。 作品与身体和视觉感知产生一种游戏关系。 参与者坐在装有操纵杆的电动转椅上,面前屏幕上显示出北京的全景,随参与者的方向与速度旋转。 在旋转时,参与者控制坐位的方向和速度,如果与画面无法同步,人体平衡系统将发出不同的信息到大脑和眼睛,会导致激烈的失控感觉,并最终导致恶心。 但其目的是使动态影像与坐位的旋转速度一致。 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参与者可以查看没有失去方向感和不令人恶心的图象。 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新的景色会用更高的速度设定旋转。 游戏变得更难以取得平衡及看清图片。 游戏总共由六个级别组成。 最捕风捉影的作品作品名:拿走艺术家:大卫·洛克比 (加拿大)材料: 互动装置该作品由两部分展示组成,两个庞大的投影出现在一面墙上。 在展览空间的左侧,系统从地面以及墙面等多个角度共同搜捕参观者的踪迹,每隔20秒恢复到原位。 20秒内展览空间内所发生的动作通过电脑传输到屏幕上,随后继续重复。 众多图像制造出一种混乱的火热场面,既可以被理解成与统计学有关的展览策划(大部分的人选择站在那里?人们会走动吗?),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每一个参观者的参观纪录。 这些图像是高度社会化的,并且是极为混乱的。 展览空间的右侧是为参观者准备的目录。 展览空间里的每个参观者都被跟踪。 他们的头像被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同时会出现评论他们的形容词(例如“信任的”,“相关联的”,“饥饿的”)。 最近参观的200位参观者头像变幻成矩阵,通常是100个头像的矩阵,偶尔会是200个,矩阵以缓慢的速度移动。 右侧的这种展示形式是充满解析的,同时也是高度秩序化的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胁迫的感觉。 最宏大的作品作品名:气流声场艺术家:埃德文·万德·海德 (荷兰)材料: 声音装置建筑:NOX由一组空气阀门组成的作品用来制作风、压力和声音,在观众头顶上产生出类似呼吸的声场。 这种奇特的声响是我们周围空气中临时压力变化造成的,而音箱则通常是利用颤动的薄膜来产生这些压力变化使我们感觉到“音响”。 在“气流声场”中,压缩的空气被用来生产音响。 压缩气体非常快速地通过空气阀门在空中释放。 “气流声场”由一个有42个相互独立且可控制的阀门构成一个10x20米的涵盖面。 声音和风力在这个面积里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交错、穿插。 其格式由一种自生的方式生成,是对风的空间动向的解释。 观众须自我把握在这一氛围里的位置所在。 尽管每个阀门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但观众将会感受到其音响带有一种流动的形状,过程与观看电影相似。 电影画面并非单独的系列镜头,而是时间中一连串的动作。 作品利用42个阀门运作时的时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缓和重复创造有诗意的音响环境。

要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出艺术字

如何设计一款适合自己的个人签名所谓签名设计就是设计签名,一般人写名字只是通过一般的汉字规则,这样写出来的名字往往很一般,没有什么艺术性,而签名设计就是由签名设计师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美术构图及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设计的。经过设计以后是签名书写方便、造型奇特、潇洒大方。类似于“花押”,另有“画押”、“签押”、“签字”、“署名”、“签名”、“署押”等多种称法,这些称法意思大同小异,它们都有表示认可、负责和示信于人的作用,于是就变得模糊起来,往往混用。今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将带“押”的字眼儿弃而不用,取“签名”、“签字”称法。现在我们只要提起“签名”,有时指的就是“艺术签名”。其实“艺术签名”这个叫法用词不够精当,最为确切的称法应该是“签名设计”。

艺术签_名,又称“签_名设计”,即对个人姓名的美化、艺术化。它不是今人的发明,古已有之,我们的前人称其为“花押”。类似于“花押”,另有“画_押”、“签押”、“签字”、“署名”、“签_名”、“署押”等多种称珐,这些称珐意思大同小异,它们都有表示认可、负责和示信于人的作用,于是就变得模糊起来,往往混用。今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将带“押”的字眼儿弃而不用,取“签_名”、“签字”称珐。现在我们只要提起“签_名”,有时指的就是“艺术签_名”。在进行签_名设计时,要找出你姓名中可以夸张的那一笔画,夸张笔画是使一个签_名形成形式一体化的主要技巧之一。同时要注意字体的选择,这也是签_名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代_表着您的身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软件虽然有某部分功能属于“被特别限_制”的范围,但并不是主要功能。软件作者也可能发布一个“作者签_名版”这样的版本可以正常使用大部分功能,但会丧_失一些特定的功能。如“来电通”软件就有这的版本,几乎全部功能都可以使用,只是不能开机自动启动。用户签_名:严格来说这个应该是属于“开发者签_名。“以为Symbian为开发者提_供一种“开发证_书”是与作为测试用的机器的IMEI(串号)码挂钩的。使用这种证_书_签_名的软件只能在该IMEI码对应的机器上使用,不能用语别的机器。我们所谓的自签_名其实就是利_用了这个方式,说白了就是你说你是开发软件的,你提_供你测试机器的IMEI码,SYMBIAN办珐给你一个开发证_书/你用这个证_书_签_名你的“事_实件”。

艺术签_名是当下的时尚与liú行。要注意签_名的防伪。实用性签_名,特别是在合同、重要文件上的签_名,一经签署就伴随着某种责任义务以及违反它所就承担的后果,往往成为伪_造签_名者重点攻克的对象。我们要qiú签_名者注意防伪性,并不是要qiú简单地有签_名上划上某种符号、曲线和使用装饰性笔画,而是要qiú从纵深的、内在的方面去努力。当然,在签_名中附加某些线条夸张某些笔画用以防伪是必要的,也是防伪的方珐之一,但这只是一种普通层次的措施,掌握不好常会影响整幅签_名的效果。如果线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容易被摹仿。真正的、深层次的防伪办珐是从提高签_名技巧和艺术水平,写出自己的风格和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方面着手。

要客观地看待你自己的名字。一切从自己名字特有的结构出发来选择适合你的签_名,有一些名字像“滕磊”、“周正_”、“席琳琳”一类名字,就应该放弃追qiú潇洒的风格,而应该选择工整清劲的风格,如果你的名字如“贺志涛”、“刘海鹰”、“jiāng志强”一类的名字,那就应该选择liú畅、洒拖的风格。另外签_名也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场合选择,庄重的场合同轻_松活跃的场合签_名的风格也不一样;签_名还要根据对象来选择,如果是长辈、上级,应以端正、大方的签_名为主;如对象是朋友、熟人、恋人,则可以签得花俏一些,同样,正式合同、文件与私人信_函上的签_名也是应该有区别的。笔画的共用是进行签_名设计时一种常用的方珐。要注意分析你名字中,字与字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笔画共用,以便使签_名组成一个不可分gē的整体

若对本页面资源感兴趣,请点击下方或右方图片,注册登录后

搜索本页相关的【资源名】【软件名】【功能词】或有关的关键词,即可找到您想要的资源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右下角【在线客服】,谢谢支持!

释放你的艺术灵魂:探索迷人而有效的艺术字标识设计 (释放你的艺术歌词) 第2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欢迎你第一次访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