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客吧】_全网激活码总代_激活码商城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门资讯 > 正文

热门资讯

视觉革命:图片生成器引领图像创新的新时代 (视觉革命伴随着新的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而到来)

用户投稿2024-04-27热门资讯18

随着新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的出现,一场视觉革命正在到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消费图像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们主要通过印刷品和电视获得图像,但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看到图像。

这种转变产生了新的媒体形态,这些媒体形态高度依赖图像。例如,Instagram 和 Pinterest 等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完全基于图片。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图像来宣传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图片生成器诞生了。

什么是图片生成器?

图片生成器是使用人工智能 (AI) 生成图像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根据文本描述、图像样式或其他输入生成逼真的图像。图片生成器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 文本到图像生成器:这些工具允许您输入一段文本描述,然后生成一张与文本相匹配的图像。
  • 图像风格转换器:这些工具允许您将一种图像的风格应用到另一张图像上。例如,您可以将一幅照片变成毕加索风格的画作。
  • 图像超分辨率器:这些工具允许您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而不会损失质量。这对于放大低分辨率图像非常有用。
  • 图像去噪器:这些工具允许您从图像中去除噪音。这对于修复损坏或粒状图像非常有用。

图片生成器的应用

图片生成器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有应用,包括:

  • 营销和广告:图片生成器可以用来创建引人注目的视觉内容,用于社交媒体、网站和印刷广告。
  • 艺术和设计:图片生成器可以用来创建新的和创新的艺术品和设计。它们还可以帮助艺术家探索新的想法和风格。
  • 教育:图片生成器可以用来创建教育材料,如插图、图表和图表。它们还可以帮助学生可视化复杂的概念。
  • 新闻和娱乐:图片生成器可以用来创03eDeepDreamGenerator:一个图像风格转换器,可以将一种图像的风格应用到另一张图像上。
  • Waifu2x :一个图像超分辨率器,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而不会损失质量。
  • Noiseware :一个图像去噪器,可以从图像中去除噪音。

视觉传达设计详细资料大全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形式的主动行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赖视觉,并且以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像表现。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传播、教育、说服观众的影像伴随以文字会具有更大的影响。所具有的含义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产品、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传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式。

例1:外观设计:建筑,工业产品。

例2:宣传:机构形象的推广,商业广告等。

在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视觉传达设计一词被等同于平面设计,在大学专业划分里,这也是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科而广于图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师一般也称为平面设计师,并且与工业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和IT工作者有区别。

基本介绍

专业由来,专业内涵,核心课程,设计画分,发展历史,主要特点,领域,涵义,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字型设计,图像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形象识别,专业术语,基本要素,文字演变,文字设计,编排,相关书籍,自考科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专业由来

很多人认为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就是“平面设计”、“图形设计”,这样的认识有局限性。虽然视觉传达设计最早起源于“平面设计”或称“印刷美术设计”,但随着现代设计的范围逐步扩大,数位技术已经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手段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越来越深。 2012年以前艺术类专业目录中并没有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名字,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艺术设计。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设计表现的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 2012年新版专业目录将部分专业进行了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被细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在国外兴起较早,国内一些院校也是很早就设立了这个专业。从名字上来看,这个专业名称更加科学、严谨,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

专业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是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客群并对客群产生影响的过程。 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各类设计产品,以及各种图示、舞台、文字设计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认为,20世纪以来,数位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网路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视觉革命:图片生成器引领图像创新的新时代 (视觉革命伴随着新的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而到来) 第1张

核心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设计基础、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编排设计等。各校的课程设定根据培养方向和教学特点有所不同。 例如,浙江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 一、视觉要素基础训练课程。如图形语言、色彩语言、创意形态学; 二、平面设计类课程。如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与版式编排设计等; 三、多媒体、综合设计类课程。如互动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 着重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的敏锐感知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平面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突出对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套用,强调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

设计画分

顾名思义,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就是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设计师是信息的传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基本概念。 所以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要素就是文字、插图以及标志,这三个,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把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这些要素传递给每一个接受到这个信息的接受者,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传播的作用。关于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很多,像电视上的各种广告、马路边上的指示牌等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但在设计学中,还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出了一个划分,主要有: 视觉传达书籍设计1、字型设计,像如今流行的把一些个性签名弄得很漂亮,这个就属于是字型设计的范围; 2、展示设计,像展览会上每个物品的摆设以及位置等等; 3、包装设计,几乎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看到的,新买回来的没拆封的物品外面那一层包装就是包装设计; 4、标志设计,就是每个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LOGO,对这个LOGO的设计就是一种标志设计;还有就是编排设计以及插图设计。 5、招贴设计,也称海报设计,被张贴于公共环境中,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的创意表现提升视觉传达的效力,主要包含:商业类招贴、公益类招贴、文化类招贴等,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

发展历史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又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扩展与延伸。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电波和网路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而且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设计表现的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 视觉传达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然而发展速度却很快。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营造了巨大的经济市场,同时也给设计艺术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各艺术院校纷纷在原有设计学科基础之上增加新专业,以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专业艺术院校也纷纷设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大量扩招学生。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及时研究和调整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硬体和软体建设等,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主要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体现著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套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其内容包括: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即公共生活空间的标志及公共环境的色彩设计)等。 视觉传达设计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又称装潢设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概念名称,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就现阶段的设计状况分析,其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Graphic Design一般专业人士习惯称之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两者所包含的设计范畴在现阶段并无大的差异,“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在概念范畴上的区分与统一,并不存在着矛盾与对立。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著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领域

(1)字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2)标志设计 (3)插图设计 (4)编排设计 (5)广告设计 (6)包装设计 (7)展示设计 以上就是视觉传达的主要领域

涵义

标志设计

人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分为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

包装设计

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著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 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字型设计

为达到有效传达企业特定信息的目的,对文字的笔画、结构、造型、色彩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形成鲜明的个性,使人易认易记。

图像设计

以特定的图形象征或代表某一国家、机构、团体、企业或产品的符号。简明、直观、易识别。

书籍设计

对书籍的封面及排版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对其思想性、文化性和知识性的认识。

广告设计

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构思巧妙,表现独特。

形象识别

指运用视觉设计手段,通过标志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表现手法,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风格、行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

专业术语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又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扩展与延伸。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电波和网路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而且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设计表现的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

基本要素

视觉传达设计的要素归纳为:文字、图形、色彩三个基本要素。文字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图画形式,是记录语言信息的视觉符号。

文字演变

象形文字:利用绘画表现思想、记录事实;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在形式上都有抽象的含义,并且是依照一定的构成法则组成; 传统的字型:往往有衬线,并可以从中看到镌刻字型所运用的工具的痕迹; 过渡性的字型:大多数虽然也有衬线,但是字型中的粗细反差已经不明显; 现代的字型:更加趋向清晰简洁,衬线已经完全被去除,线条没有粗细之分; 今后的数码文字:将更加灵活、自由,使所有的文字尝试都成为可能。

文字设计

从视觉角度上讲,任何形式的文字都具有图形含义。文字设计不仅仅是字型造型的设计,还是以文字的内容为依据进行艺术处理,使之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情感气质。文字设计主要内容:研究字型的合理结构、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字的编排。文字设计分类:平面文字设计、立体文字设计、动态文字设计。

编排

“自然界的一般形式便是规律”,“这种规律也是艺术形式美的依据”。 ——恩格斯 人们将自然之美的形式特征归纳为形式美法则,其中就包括了变化统一、对称呼应、条例反复、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对一些具有特定性质的构成要素进行组织之后,使其达到的“最必然和最终极的一种形态”。 1、编排的概念编排——以传达的主体思想为依据,将各种视觉要素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织,使各个组成部分结构平衡协调。 视觉传达设计各构成要素的编排,是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编排自始至终要抓住人们的视线,以“瞬时注目”为目的,比例恰当、主次分明,使视觉焦点处于最佳的视域,使观者能在瞬间感受主体形象的视觉穿透力。 2、人的视觉流程“视觉流程”——人在观察或者阅读的时候,视线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 一般来说,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左上到右下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人的视觉注意力会逐渐减弱。人的最佳视域——一般在画面的左上部和中上部,而画面上部占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处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理想的视觉流程符合人的认识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自然、合理,在编排设计中,也要依据人的这一视觉生理特点,使传达要素尽量按照人的视觉流程流动,并且可以利用各视觉元素之间产生的节奏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3、编排设计的形式与方法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编排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二维空间上面,空间视觉元素的编排和动态视觉元素的编排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1)平面编排设计 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的版式设计以及一些广告、展板的编排主要元素:文字、图形、色彩。 (2)空间编排设计 空间编排设计——在三维空间里对视觉元素进行排列、组织包括:展示设计、指示系统设计等。 (3)动态编排设计 动态编排设计——多媒体动画的编排,将静态的图形或文字进行编排设计,使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或改变自身的运动,由此产生了新的运动特征。

相关书籍

《视觉传达设计》 《美国视觉传达完全教程》

自考科目

专业课程

素描技法、色彩画、构成艺术(平面、色彩、立体) 字型设计、插图艺术设计、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包装装潢设计、印刷工艺、平面广告设计、POP与MD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机构形象设计(VI)、商品摄影、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等艺术概论、现代设计史、展示设计、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系列招帖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概论、版面设计、广告创意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文案与脚本、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VI)。

培养目标

培养视觉传播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能在装潢包装设计企业,专业广告设计工作室,大型广告策划设计企业,广告策划设计企业,企事业单位企划部门从事平面视觉传播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影像叙事的力量》(4/8)

前两章的观点总结与摘抄: 第一章整个世界是块大荧幕 一、新媒体影像成功的秘诀:(1)新世纪人们的分享方式,转发视频链接。 “在观影选择极易被好友推荐所左右的时代,这种交流媒介是至关重要的,人们通常不会采取口头赞美的形式,而是直接转发。 这就是我们在新世纪分享的方式。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曾与萨姆·福特(Sam Ford)和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合著了《延展性媒体:在网络文化中创造意义与价值》(SpreadableMedia:Creating Meaning and Value in a Networked Culture)一书。 詹金斯认为,转发视频链接的行为既为视频产品创造了内在的附加值,也同时创造了一个迷你社区。 ” (2)情节至上,节奏快,能吸引人的眼球。 从旧式文学(人们熟知的故事情节)中汲取营养,之后再利用新的 视觉科技进行创新。 观看门槛低,内容容易理解, 作为观众,你完全不必是知识分子或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人。 二、新媒体影像的崛起是一场革命:动态影像的地位正在日渐上升,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通关密码:动态影像超越了语言、文化和国界。 (动态影像不仅指一系列变换的画面在我们头脑中产生的印象,也指由此呈现的内在情感。 ) “然而,这并非印刷文字的死亡通知书。 文字永远不会“消亡”,我们用于传播、记录想法的句段也不会消亡,这种表达方式永远都有存在的意义。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选择用文字写作,你选择通过文字接收信息。 此外,影像素养与文字素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永远相织相交。 视觉表达作为传播真相的一种方式,正在势不可当地崛起,因此读者和观众需要具有新的辨别力:他们要结合怀疑精神和敏锐的判断力,来评估以影像为媒介所展现的观点价值,而不再是评估口头论点的价值。 这是一种新型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三、图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图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1) 写作最终要回归于听觉,而非视觉。 文本的构成要素赋予了口语符号以新的意义。 “3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利用一系列动物式的“咕噜”声和哀鸣声来传递感受和想法,随着人类思想越来越复杂,这些声音也随之变得更复杂。 最后,人类原始部落赋予某些哀鸣声以特定的意义,便于群体成员间进行交流。 这些声音作为象征和用以区分人类对某些事情的经验的符号,以便在未来可以再次利用这些声音来传递信息。 当这些思想最终通过雕刻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后,首先形成了字母,然后是与字母相似的文字,进而完全打破并远离了这些符号源起的动物式“咕噜”声。 ” (2)影像“影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也可作为另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 它们更加原始,也经历了更少的过滤,所以我们与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更多情感上的联系。 听写主要是脑力练习,视觉更多涉及人类本能。 裸露的图片会带我们回到人类记忆的原始森林中。 ” 第二章什么是新时代的素养 一、视觉素养概念的重新塑造:“视觉素养”即人们理解在电影、摄影和电视中看到的事物的技能,与阅读书面文字的技能同等重要。 “迪贝斯说,具备视觉素养能让观众“解读在特定环境中看到的天然的或人为的行为、物品和符号”。 人类学家埃德蒙·卡特(Edmund Carter)说:“新型大众传媒,比如电影、广播、电视都是一种新的语言,人类尚未得知它们的语法。 每种媒介都以不同的方式编码现实,每种媒介都隐藏着其独特的哲学意味。 电子影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且会继续发展下去,所有人不只需要成为消费者,还要成为制作者。 仅仅聆听故事并做出判断不再足够,如果想要建设文明社会,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视觉媒介已经成熟,不再只能用来娱乐。 它还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不容我们小觑。 在麦克卢汉的时代,只有十分有才华的人和十分幸运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因为在创作者和市场之间树立着巨大的商业壁垒(以出版社、电影工作室、杂志编辑和电视台为代表),创作的障碍源于缺乏价格低廉的工具。 然而,这些壁垒正在迅速坍塌。 媒介体验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视频很快就会成为全球性的语言,其诱惑力将会逐渐显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但这在道德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它既可以为好事服务,也可以助纣为虐,同时也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在思想上抵抗这种革命,而是在周全地深思熟虑后,应该如何以最大的能量和智慧对其采取行动,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 二、素养的三重含义:“素养”最早源于18世纪的“literatus”一词,其字面含义为“识字的人”,但时至今日,这一词语不再仅指能够拼读字、词的能力了。 (1)在今天,我认为这一词语的含义是 “熟练度 ”,或者更广泛地来讲, “素养”是指理解、表述或清楚表达事物的能力。 素养的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阅读和写作,也表示人们对词汇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推断深层含义的能力以及表达更加复杂思想的能力。 现在,“素养”一词也表示 人们理解并熟练掌握某些重要领域知识的能力 ,而这些领域对人类的全球化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词语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可以涵盖“环境素养”“金融素养”等更多层面。 (2)但提到交流时,其 狭义 的定义是有所帮助的。 “素养”就是在当前语境下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能力,包括某一社会条件下表达的共通模式。 素养与语言息息相关。 换而言之,具备素养 就是熟悉某一时代背景下人们自我表达的通用语言和规范。 随着我们不断在语言中增添新的词汇,语言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甚至连语法规范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语言是物质生产和流通等其他力量作用下的结果,其沟通的形式和媒介也在不断变化。 想要理解语言和素养的进化,最好的方式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情感的视角出发。 (3) 真正的素养通常是双向的交换 , 即我们不仅要消费,也要生产;我们不仅阅读,还要写作。 接收信息的能力通常是构成素养的首要部分,这对大众来说必不可少,然后才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因为我们总会试图满足自己想要沟通的欲望。 沟通的根源是建立亲密关系。 三、从口头到影像语言:传播形式的发展进步源自于人类交流想法、故事的需要。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总是寻找着新的方式为他人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因此出现一些与此相关的重大技术进步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不断追寻彼此可以理解的纯粹交流方式,由此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绘画、文字、印刷、照相、电视、半导体、卫星等的出现都源于人类天生对沟通的渴望:我们想接触外界,与他人分享和连接。 ” “ 随着影像的发明,它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也是人与未来交流的方式,它能够唤醒过去、传递信息,比语言更好。 ”他指着赫尔佐格手中的摄像机,总结道:“这一发明和我们今天世界中的摄像机是相同的。 ”科技在不断进化,但人类交流故事的欲望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四、人类书写的历史就是一部权力斗争史:(1)字母书写文本建立起了逻辑关系和理性的抽象的认知。 这是男性价值观的体现,使得男性地位上升。 “ 在1998年,心脏外科医生伦纳德·什拉因(Leonard Shlain)出版了著作《字母与女神》(The Alphabet versus the Goddess),他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解释人类理解图像的方法。 单纯的图像所产生的视觉感官体验主要由人类的右脑处理,右脑支配着哺育和关怀他人等行为,这也是女性价值观的体现。 字母文本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失去了关联,在字里行间建立了相互的逻辑联系,以更好地呼应人类意识中数学、理性甚至民族性的一面,而这正是男性价值观的体现。 ” “什拉因认为,随着书面文本的进化,人性中的父权和武力倾向也逐渐显现,结果女性地位丧失,人们对符号崇拜的整体感受也逐渐消亡,因此“字母”和“女神”的二元对立决定了他所写著作的书名。 “任何形式的书写都极大地改变了使用者的认知,”他写道,“在以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中,这种改变表明,潜意识里右脑代表的女性价值观的地位正在下降……学习字母以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远离了代表自然图像(image)的偶像崇拜和动物图腾崇拜,开始崇拜抽象的宇宙法则(logos)。 ” (2)书面文本的传播形式使得文化知识能够迅速传播,威胁着封建教会和奴隶主阶层对普通民众的压迫统治。 “古登堡印刷术不仅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可以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媒介,也对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经,“咕噜”声和嚎叫声被塑造成了大众能够理解的标准声音,而印刷时代的到来弱化了以口语为中心的沟通方式的地位。 ”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就是学会了写作的奴隶之一,他后来将自己的故事记录在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自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中。 在关键的童年时期,他的新主人休·奥尔德(Hugh Auld)的妻子曾教给他基本的读写技能。 道格拉斯写道:就在我进步的这一时间点上,奥尔德先生发现了正在进行的一切,他立刻禁止奥尔德夫人继续教我,告诉她许多事情,其中包括教授奴隶书写是违法的,也是危险的……“现在,”他说,“如果你教他阅读,那么就留不下他了。 他就永远都不适合当奴隶了。 ”这些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激起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情感,也催生出了我的一些新想法。 这是全新而独特的启示,它解释了一些阴暗、神秘的事情,而年轻的一代一直在与这些事情做斗争,但挣扎毫无用处。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当时最让我感到迷惑的难题——智慧,也是白人奴役黑人的工具。 这是巨大的成就,我十分珍视这一发现。 从那一刻起,我找到了一条可使奴隶通往自由的道路。 ” 在奴隶制社会,素养与接触教育、信息和权利相关。 奴隶主了解这一点,直至今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素养是打开充分参与社会事务大门的钥匙,随着我们交流的文本不断进化,我们对新式沟通方式的空间需求也在不断进化。 ……

视觉文化 [摄影与视觉文化]

一关于视觉文化,人们普遍把它理解为由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设计、动漫、游戏、多媒体等以图像为认识中心的文化形式。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摄影在视觉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视觉文化时代摄影属性的变迁和摄影人观念的转变。 回顾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只有170年。 但这170年,是人类观看方式变化、视阈拓展和视觉文化生成的170年。 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而是涉及到人类之眼所能看到的任何领域。 首先,摄影使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物体运动形态和细节能够得以分解,如连动摄影使我们看清了马奔跑时四个蹄子的连续动作,使我们看清了枪弹穿过苹果时的力量,使我们看清了爆炸瞬间的烟雾和碎片相裹挟的状态。 总之,摄影的瞬间可以凝冻飞速运动的物质,让我们看清细节;而显微摄影使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的结构和庄严的秩序,航拍摄影使我们能够静观大地的色块构成和自然线条的抽象形式意味。 其次,摄影见证着人类许多重大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在摄影镜头里留驻。 以往的历史,都是文本中的历史,是字里行间、绘画和考古实物中的历史。 所有这些都是解说和想象的历史,历史场景和细节的直接视听是无法复原了。 摄影术发明后,人类有了另外一种历史:影像中的历史。 这种历史图像是摄影者的目击,以直观、形象、真实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生活,不但具有见证性,而且具有传承性。 这种图像与文本相互参照和映照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后人感知和认识历史。 比如美国9・11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大量动态和静态影像由此诞生。 这些影像既是知识性的信息,也蕴涵着情感性的因素,是这些影像把所有人的心灵直接而快速地连接在一起。 不但如此,这些影像中的代表性照片,还必将进入历史文献,成为一种历史内容的陈述和承载。 在上个世纪,玛格南(Magnum)图片社和美国《生活》杂志的众多摄影师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在中国,从30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秉持相同使命的摄影师,如方大曾、王小亭、沙飞、吴印咸、郑景康等等,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影像。 第三,摄影使我们对平常之物熟视无睹的现象有所警觉,并有意识地凝视身边的日常生活,更专注地看人和事物,“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的盲点”(朱大可语)。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媒体十分发达,传播十分迅速,但还是有很大的一群人被屏蔽在主流话语之外,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们,很少谈论他们,或者不愿意谈论他们。 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下,他们太少出现,我们想不起他们;在另外的时空下,又太常见了,我们熟视无睹。 大家都这样,而且认为这样很正常。 下层劳动者的真实状况被屏蔽的现象,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也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就是看这沉默的一群被怎样对待。 摄影自从被用于新闻和纪录现实生活以来,已经成为社会调查的重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但一个个沉默的社会群体以集体形象的方式被主流社会重新看待,如摄影家兰格(Dorothea Lange)1936年在美国农业灾害期间拍摄的《逃难中的母子》,解海龙1990年代拍摄的农村失学儿童,由于照片激发了主流社会的同情,使该社群的困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改善。 从人类大家庭的角度来看,摄影使我们发现了不同于自己的众多其他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使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有了实证的意义。 如西方国家的众多探险者、旅行家和传教士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尽管他们当时的直接目标带着殖民的色彩,但他们观看特定环境中的种族生存方式、文化遗存,客观上间接地加深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第四,镜头面对自然之景,提升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并且无论是否到场,都可以在照片中共享自然的气息。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我们无法计算人类有多少照片的内容是自然和人文的风景。 尽管是科学家发明了摄影术,但画家最先用它来拍摄风景。 从此后,摄影与风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有数不清的人在拍摄风景,有很多人是专业的风景摄影师。 尽管在当下的中国摄影中,风景摄影,常常被人称为风光摄影,往往都是甜腻腻的东西,但在更大的范围里,我们仍然发现,照相机帮助我们记住了山川、河流在天地之间光影变幻的神奇。 在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个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因为风景摄影的发现才被命名的,亚当斯(Ansel Adams)从事纯摄影,体现大自然的丰富和庄严;郎静山从事集锦摄影,作品中体现笔墨山水的化境,体现中国的自然观。 对于大批风景摄影师来说,行-思-拍,是一种生存方式,三者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我思故我行,我拍故我在。 ”他们在时间的河流中采集,采集最壮美、最动人的那一刻,长驱万里的跋涉,旷日持久的等待,静夜无眠的遐思,为的是把那灼热如火、清冽似水的情怀,真切鲜活地“搬运”在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对自然景色进行再观看。 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风景作品成为人工环境中原始自然的替代品,可以灵活地运用在各种场合,镶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不但是人类工业成就的确证,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美化,而且是原始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的调和剂。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精细的社会分工和异化劳动,人变成社会生产和生活流程中的某个小部件,成了“单向度的人”。 读风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反观人类自身从大自然的老家走出了多远;“目测”自己异化的深度。 这些作品内容与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家的渴望、关于灵魂的论说相呼应,能够缓解我们的精神焦虑,不断矫正我们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第五,与对自然的观看相联系,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意识地对野生生物进行跟踪观看也成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是人类对地球上另外的生命体的关注和追踪。 这样的摄影,一方面促使我们了解和认识野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保持地球生命种类的丰富和平衡,另一方面使我们人类在生命平等的意义上反省自身。 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常常发现动物身上的人性,也更加看清了人身上的动物性。 这样的视觉认知无疑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摄影中,有大批野生动物节目在电影院和电视上播出,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六,在艺术摄影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视觉形象或者来自于对现实处理,或来自于内心,最后都指向了我们的目光投射的对象――作品上,代际相传的探索和众多经典的作品,在视觉想像的天地中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是人类在视觉方向上的专业化提升。 最近几年的电影“大片”,虽然大多故事编写平庸,却因为利用了数字摄影和技术后期制作的优势,可以模拟火山爆发、洪水冲击和飓风狂扫的震撼力,可以模拟在规模的人类战争和社会运动的惨烈程度,真可谓极声色之欲,满足了观众对视听感觉的刺激需求,因而制造出一个个票房奇迹。 第七,摄影器材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视觉文化生成提供了物质依托。 照相机的机身(暗盒和快门)逐步小巧化、镜头多样化,为摄影进入各行业工作和日常生活打下了基础。 在静态摄影的基础上,有了动态摄影,产生了电影和电视,乃至DV。 所有这些机械物件,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视觉习惯,比如观看的距离和角度、焦点的选择和景深控制,最主要的,是我们在与照片、电影、电视触目相接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养成了看什么和不看什么以及怎么看事物的无意识的习惯性眼球动作。 要知道,品牌和规格越来越繁多的镜头,都是各种瞳孔,除了135相机50毫米镜头(或其他类型的相应镜头)外,从鱼眼到1000毫米以上焦距、从1.2到64光孔的各种镜头,都是变相的人类之眼,习之既久,可以改变人类的视阈。 摄影发生作用的方面还有很多。 170年人类梦寐以求的不同视阈下的观看活动及其成品――见证性的视觉信息(照片、录像带等)广泛传播,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深层次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心理习惯。 进入到21世纪,数字技术革命使摄影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3年之后这几年。 胶片市场大幅度萎缩,原来长长的胶片柜台已蜷缩在一角,而街市上到处可以看到手握数字相机的人和用手机拍照的人。 而3G通讯方式的广泛使用又是一场技术革命。 摄影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在难以预想。 目前中国摄影业界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一是摄影从专业领域走出,实现了大众化。 现在的摄影队伍,不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而是遍及各个社会人群,对摄影人可以区分职业与非职业,很难区分专业与非专业,因为有的业余爱好者专业水平很高。 二是摄影从一种特设的职业中解放出来,变成日常生活中随心所欲的行为,带个相机就像带支笔。 许多新闻照片是事件发生地居民和游客拍摄的,而不是记者拍摄的,许多美的照片是业余爱好者拍摄的,而非摄影家拍摄的。 三是摄影活动遍地开花,大到全国性专业摄影组织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节,小到社区举办主题性的摄影比赛,数量多、参与者众、主办者成分复杂。 四是摄影的传统理念正在动摇,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观念遭受冲击,肖像权、著作权等问题层出不穷。 五是摄影交流越来越便捷,网络成了最大的图片库和最快的传播渠道。 六是摄影市场的缺失和当代艺术的介入,模糊了摄影作为纪录工具和艺术形式的界限,一些新媒介不断诞生,催化着摄影的更多变异。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进入到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之中,并且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关。 在我们这个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可以通过更多地“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 对“看”的依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图像的方式是视觉形象的方式,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没有语言文字隔膜的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紧密和有效地把人类联为一体。 我们越是向上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图像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区别越模糊。 在原始社会中,事物及其图像只不过就是同一势力或精神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只是物理性质有差别,因此也就有了图像在拜祭和驾御威力强大的精灵鬼怪时想象出来的效验,这是原始图腾文化时代。 传统的文化活动主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和表演来进行,传统文化活动中听评书、读小说、诵诗歌以及表演,都必须借助一个语音或文字的链条构成的文本,通过想象,来间接性地认识外界社会,读者得到的是体验和领悟;而图像时代,文化活动借助于现实的形象印迹直接呈现在视觉中,在读者和观众那里引起新奇(陌生化)的感觉,利用从众心理引导消费。 那时,图像运用在艺术活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但应用面窄,相互之间也缺少关联。 现在不同了,图像应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 除了艺术摄影,新闻、宣传、工业、农业、军事、地理、海洋、航空、医学、法制等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摄影工具和图像的应用。 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摄影。 在一个社会自然人的眼光里,图像是获取知识、了解事态、掌握规则等的方式。 在摄影家看来,摄影是一种方式,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通过这种方式说出来,任何目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 现实中的孤立现象可以由影像结合起来。 摄影人拍摄一切的理由就在于消费的逻辑。 我们制造影像并且消费影像,从而需要更多的影像。 激起欲望、满足欲望,照相机仿佛是一剂导致疾病的药,越吃就越要多吃、快吃。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像也消费了现实。 我们人类一边生产和生活,一边用照相机和DV纪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像有两个人类:一个是真实的世界,一个是影子的世界。 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很普通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人类自己。 图像不但是产品,也是思想;不但是纪录性的信息,也是艺术作品;不但从属于我们,也左右着我们;不但是当前现实,也会形成图像化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摄影从一种奢侈的行为――达官贵人把玩或职业摄影工作者谋生的工具,变成今天这样的随心所欲的玩具,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现在摄影呈现“全民狂欢”的景象,人人拍、时时拍、处处拍;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图像,并下载图像,网上传播日夜不停!浸泡在图像的大海里,我们不出门而看天下,通过影像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 网络以无差别的方式存贮、共享和无穷尽地生产影像。 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整日进行网络漫游和电脑游戏,在他们的世界里出现分裂:有一个现实世界,还有一个虚拟的世界,而且“虚拟世界”介入现实空间,对现实进行阐发、复制或扭曲,这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对比、紧张和焦虑已经使80后的人成为“新新人类”。 他们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花费精力来区分哪个是现实世界,哪个是虚拟世界,而且有时分不清楚二者的界限。 以上事实说明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所有人,都可以并且有能力利用相机――传统的和数码的,在无边的空间里、在绵延着的时间的河流中,来截取世界景象的一个又一个瞬间,并将这些影像编辑成一个故事、一段景观、一种情绪,甚或是别的什么。 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视觉文化正在生成。 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 视觉文化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继原始图腾时代、文字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 对于摄影人来说,必须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积极转变观念,才能在变化中保持主动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转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转变类别界限模糊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创作目的,在没有边界的摄影艺术中找到自己的方位。 当前摄影创作中,牵涉到每个摄影人、每一次按动快门的问题,是“拍什么”的问题。 在当前摄影创作中,大部分摄影人遵从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目的不明确,选择题材的范围受到极大束缚,纪实时不考虑叙事而考虑光线和色彩是否有艺术特性,脱离了记录历史进入图像文献的目标,许多该拍摄的东西进入不了视野;而进行艺术创作时担心不真实,不敢大胆运用多种手段,作为艺术创造,形式又不够创新,无法进入艺术经典。 从摄影史自然生成的角度来看,按照拍摄功能,可以把摄影分成艺术、记录两个大类。 记录类摄影作品是记录当前生活,给未来参照,属于叙事性摄影,其认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 判断一幅记录性摄影作品的价值,第一是看拍什么,第二要看怎么拍,第三看怎么用。 艺术类摄影是情感表现型摄影,其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认识价值是第二位的,判断标准是基于视觉语言的创新而建立的。 只有把拍摄目的分清,才能在泛滥的影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位。 二是要转变将摄影等同于拍摄的观念,将摄影活动看成一个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摄影界历来活动频繁,比赛此起彼伏,展览相互欣赏,形成了一种为获奖而拍摄的氛围,而大批照片在参赛之后就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其实,摄影是从生活对一个摄影家的塑造开始的,然后是实地拍摄,再到冲扩或打印制作,再到展览或出版,回到社会生活,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绝不是拍摄完成就结束了,拍摄只是完成了所要事物图像的采集工作。 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生产就失去了意义。 而且,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是二度创作。 只有在文化传播中,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接受影响,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 在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的做法需要改变,摄影人要树立为读者拍摄的观念,要学会策划和编辑自己的照片,使自己的照片上升为文化艺术产品,回到社会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转变把作假归罪于数码技术的观念,大胆、恰当地使用数字技术。 摄影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产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抵制新技术。 我们总听到一些人说,数码技术出来了,摄影的真实性保不住了,并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电脑加工合成作品冒充一次性拍摄作品参赛或发表的现象,把作假的罪名加到数码技术头上;还有人说数字合成修改技术,颠覆了摄影的真实性根基。 数码影像对传统银盐工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作假更加便利。 最近几年出现的“鸽子”、“羚羊”、“正龙拍虎”典故,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 但是,从摄影史上来看,传统银盐工艺和暗房加工也作假,还在特殊的时期里经常用到;数码相机也可以做到真实,现在新闻记者很多用数码,真实性依然存在。 所以说,把作假归罪于数码,从逻辑上是不通的。 作假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技术改进了,我们的头和手获得了更多解放,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不会被颠覆。 假照片因为众多真照片的存在而水落石出。 记录类摄影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既然是记录,就不能假作和虚拟。 同时,艺术摄影工作者大胆运用数码技术,丰富创作手段,开辟新的空间,这才是视觉文化时代摄影人的理想状态。 四是转变摄影单一为艺术的观念,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树立新的摄影文化观。 摄影艺术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回首60年在各种比赛和展览中获奖的作品,能够进入共和国历史文献的作品有多少呢?如果我们去统计,会看到比例并不大。 越是获奖的越无法进入,倒是很多拍的时候不很在意的照片能够进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摄影人的头脑被束缚住了。 大家都承认,相机的基本功能是记录。 在视觉文化时代,摄影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要把记录功能释放出来。 一个人拍自己,他会有一个个人的影像史;一个家庭拍自己,这个家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图像发展史;一个民族拍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像史。 这个从国家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大规模地在记录拍摄的景观,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也是要求。 视觉文化就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图像库的基础上的认知、体验和传播方式。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唐宏峰

若对本页面资源感兴趣,请点击下方或右方图片,注册登录后

搜索本页相关的【资源名】【软件名】【功能词】或有关的关键词,即可找到您想要的资源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右下角【在线客服】,谢谢支持!

视觉革命:图片生成器引领图像创新的新时代 (视觉革命伴随着新的媒体形态和消费方式而到来) 第2张

带标题和描述的视频框

此模板添加了标题和描述,可帮助您提供有关视频的更多上下文。